假期之后,中国要全力做这几件事儿
莆田安福报道:http://www.afxc8.com 作者:安福家园 时间:2020-05-06
△5月4日,正在建设中的湖北武汉江汉七桥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复工复产。
“五一”小长假已进入尾声。
这个假期,宅了三个月的中国民众开始走出家门,释放积蓄已久的巨大消费潜能。
不过,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暂时“下蹲”的中国经济要想重新“起跳”,一个“五一”小长假还不够。下一步,需要发力的事情仍有不少。
答好民生考卷
疫情大考之下,“民生”是必须答好的一张考卷。
在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目标中,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分别居于前两位,凸显官方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疫情冲击下,较多企业用工需求减少,部分招聘延迟或取消,就业压力明显加大。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同比少增95万人。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当前就业形势正有所好转,但压力还没有消失。
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就业人员规模比1月份下降6%以上,约18.3%的就业人员处于在职未上班状态。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全国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和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业难度加大叠加企业增收困难,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居民的钱袋子吃紧。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下降3.9%,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下降3.9%和4.7%。
针对这一问题,官方已接连出招。
为降低疫情影响,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援企稳岗力度不断加大,2月份各级政府共为企业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单位缴费1239亿元,3月份又采取了有关接续措施,预计到6月份累计减免额度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
针对居民收入减少,各方面亦出台一系列救助扶持政策。例如,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养老金和离退休金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政策性生活补贴收入分别增长10.5%、13.1%。
至于下一步如何答好民生考卷,国务院在近期举行的一场部分省市经济形势视频座谈会上已释出明确信号: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最容易受冲击的就是困难群体。不管财力多么吃紧,都要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
具体而言,要增加对基层转移支付,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大幅扩围失业保障,实现低保和社会救助应保尽保,用好价格临时补贴机制,力保基本民生。
纾困市场主体
守住保障基本民生底线,离不开市场主体。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指出,市场主体,如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位。如果市场主体因为疫情冲击而“枯萎”,那么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就可能从短期发展为长期。“保市场主体”就是最大的保就业、保民生。
然而,疫情发生以来,餐饮住宿、市场购物、旅游文化等聚集性、接触式行业受冲击较大,造成传统消费和产业活动大幅收缩,不少相关企业正游走在“生死线”上。
官方数据显示,一季度,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35.3%、17.8%、14.0%,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6.0%。
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各类市场主体中,“家底”较薄、抗风险能力最弱的中小微企业生存危机尤为紧迫。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疫情冲击之下,中小微企业受影响的程度较重,保持中小微企业的流动性是政策重点,关键是要让这些企业“活着”度过危机,纾困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连平指出,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疫情期间其收入大幅减少,甚至归零,但很多支出却是刚性的,如工资、税费、租金、养老金、社保等开支难以避免。由流动性短缺造成的中小微企业困难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重要薄弱环节,需以针对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加以解决。
对此,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布的《一季度宏观政策报告》亦强调,发力经济恢复政策,主要目标是改善企业利润,帮助企业恢复资产负债表和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在具体政策上,报告建议,目前经济低迷,且企业资产负债表受到重大损失,可通过降息来降低企业债务成本,刺激总需求提升。与此同时,政府建设项目应尽快开工,此举一方面将直接带动就业,另一方面通过相关项目亦可带动下游众多行业需求和就业。
抵御二次冲击
随着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如何抵御可能到来的二次冲击亦是中国经济必须应对的挑战。
在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沈建光看来,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以防控境外输入疫情为主的下半场,生产能力在较大程度上恢复,第一道关卡——国内供给侧压力已经明显缓解。
然而,海外疫情防控导致外部需求冲击不断升级,二季度全球经济必然面临更大程度下滑,由此造成的外需大幅萎缩反馈至国内,中国经济恢复面临的第二道关卡将更严峻。
为此,通过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措施将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成为当务之急。
沈建光表示,总的来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份额占比高达25%左右,并未因经济增速放缓而下降。海外疫情大流行对中国外贸的冲击在需求端应主要关注消费品和资本品出口依赖较高的行业,在供给端应重点关注原材料和中间品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
疫情持续冲击引发全球产业链中断,会否加速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外迁”,亦是近期各方讨论的焦点之一。
谈及这一话题,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日前回应称,中国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极,超大市场规模是确保全球产业链留在中国的重要因素,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让中国发展全球产业链具备足够底气。
“疫情可能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朝着更多元、更具韧性方向发展,我们将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服务,更优的营商环境来留住大家。”黄利斌如是说。
沈建光则强调,应对产业链外迁风险,关键在于坚定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放开外资和民营企业准入限制,释放要素尤其是农村土地市场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改革红利,以不变应万变,借助改革力量创造“后疫情时代”的新机遇。